孝心中誕生的國酒茅臺自2000多年前,今茅臺鎮一帶盛產的枸醬酒一直作為朝廷貢品盛名于世。清嘉慶年間,“茅臺(釀酒的)燒房不下20余家, 所費山糧不下兩萬石”。就在茅臺釀酒業欣欣向榮之時,遭受了一次滅頂之災。太平天國后期內訌,石達開在“天京事變”后率十萬余眾一路血戰來到貴州。由黔入川時攻占茅臺鎮,茅臺守軍和民團拼死抵抗,戰斗十分慘烈。戰后,茅臺鎮所有房屋、酒坊在沖天火光中蕩然無存。太平天國失敗后,丁保禎任四川總督,派華聯輝督辦鹽務,華聯輝盡職盡責,政績卓著,為國立功。貴州省的鹽稅收入由整頓前的20多萬兩白銀,增加到整頓后的280多萬兩白銀。華聯輝同時開辦鹽號,誠信經營,有情有義,生意興隆,迅速成為西南首富。一次,華聯輝回家探母,母親說,年輕時曾在茅臺地方喝到一種非常好喝的酒,每天吃飯時飲上幾口,感覺那段時間精神煥發,渾身是勁,不知道這種酒還有沒有。母親的這一愿望記在了華聯輝心上。再到茅臺時,就吩咐手下尋找這種很好喝的酒,竟然一無所獲,原因是經過那場戰亂,酒房倒了,酒窯填了,酒工散了或死了,茅臺的釀酒業亦不復存在。華母聞訊,黯然神傷,自此竟茶飯不香,精神不振。為讓母親能飲上此酒,華聯輝買下已成廢墟的原釀酒作坊,找回舊時的酒師,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試行釀制,釀出的酒經華母品嘗,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,自此,華母每日就餐時必定飲上幾口,心情變得舒暢,逢人就夸兒子孝順,茅酒好喝,精神一...
發布時間:
2018
-
04
-
16
瀏覽次數:0